top of page

© 2 0 1 7 L e e K u e n L i n a n d L e e L o Y i. A l l R i g h t s R e s e r v e d.


1998 「木本物質」漂流木創作藝術空間
文/日告銘 1998年,李昆霖和好友李維睦共同開了一家名為「木本物質」的木製傢俱店,販賣昆霖與好友兩人特製的手作桌椅。 In 1998, Lee Kuen Lin started a furniture stores called "Woody Substance"...


1996 - 1997 installation arts 開始裝置作品的嘗試
文/ 蕭瓊瑞 1996 至 1997 年間開始的一些裝置作品的嘗試,對李昆霖藝術生命的發展,無疑是具有重大的意 義。似乎這些裝置行動的參與,豁然打開了一條他和外在環境,尤其是人,至少是其他藝術家接 觸、溝通的管道。 但是從平面到裝置,對李昆霖藝術生命發展,更具重要意義的指標...


His Friendship with Maniaval Andre
李昆霖和 Maniaval Andre 的認識是在2006年的一天夜晚,昆霖和朋友經過正在辦畫展的法國餐廳「綠色法藍絲」,就進去看展。Maniaval Andre 是個中文很好的法國人,也是這家餐廳的老闆,那天他主動跑去找昆霖他們聊天。 那一夜,他們聊得很開心。...


"Coffee House Meditation" series 「咖啡屋裡的冥想」系列 - 1995
文/ 蕭瓊瑞 1995 年,「咖啡屋裡的冥想」系列,是另一個風格的轉折。基本上回到多彩的畫面,這些色彩 和具象徵性的造型,容易讓人聯想起米羅的一些超現實世界;毋寧說這樣的作品,都是極為個人 且隱密的。李昆霖似乎也樂於躲在畫室中,如此這般地營構自我的世界,宣洩其生命的囈語。...


憂媺的風與景 Graceful Scenery 1993
文/ 蕭瓊瑞 1993 年的個展,形式上就進入某種統整的階段,以「憂媺的風與景」為題的系列作品, 採取橫長如國畫長卷般的形式,讓一些狀如生物、又形如風景的符號,舖陳開來......。這是李 氏風格開始建立的時期,之前較為情緒性的抒發,在此也開始變得較為深沈。在展出的序言中,...


1992 - Colorful Period 率真時期
文/ 蕭瓊瑞 李昆霖的超現實風格,是一種生命思索的深痕印記,既有自我內心深刻的發掘, 也有社會現象直截的批判;既有大自然奧秘的無限思索,也有個人生命渺小的深沈慨嘆......。 這些內容都可以從他作品的標題中,明顯發現,如:〔天使的浩劫〕(1989)、〔陷阱〕(1991)、...


Loneliness I-V 孤獨 l-V 1991
文/ 李伊 從1991的作品「孤獨 」,可看出李昆霖的專情,「獨腳」的意象一直延續到了2007年的獨腳仙行旅圖系列,以及其意涵,他終其一生不斷思考品味的「孤獨」。 From this work "Loneliness I", we can know that Lee...


孤丘系列 Solitary Hill I-V 2008
文/ 李伊 孤獨,可能是是李昆霖平時不斷揣摩的事。從旁人的眼光來看,也許他並不孤獨。他性格溫和友善,時不時便與好友相聚,通常一通電話隨傳隨到,啤酒配小菜,便可以聊上好幾個小時,忘卻時間。 然而,他說:「享受孤獨。」 憶,昆霖生日當天,女兒要送他一個生日禮物,他說想去誠品挑一...


誕生 Birth 1994
誕生(Birth) 130.5X162.5 炭筆、油彩、畫布 1994 文/ 蕭瓊瑞 1994 年農曆元月,女兒誕生,初為人父的李昆霖,深為生命的繁殖奧秘所震懾,「繁殖」也 成為他當年年中個展的標題。在當年的個展單張 DM 中,他如此寫道:...


銘印 2001
銘印 (局部) 綜合媒材 2001 於舊東門美術館,當時位在ㄧ棟古蹟中。作品展於舊東門美術館的後院,藝術家泡茶聊天玩耍之地。 #2001 #works


有機的符碼──李昆霖的藝術發展
李昆霖,在台南是一位活躍的藝術家,但這並不意味李昆霖是一位「地方性」的藝術家。本來藝術家作為「地方性」,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在台灣藝壇,「地方性」往往和「素人性」或「非專業性」產生聯想,或劃上等號。許多「地方性」畫家,其實作品相當「素人性」,甚至講白了,就是根本的「非專業性」...


獨腳仙 One-legged Deva
裝置作品「獨腳仙」於2010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的回顧展。 "One-legged Deva" in the exhibition at Tainan Cultural Center. #works
李昆霖2008-2009創作 Lee Kun-Lin: 2008 – 2009 Collection
「我不寂寞,我只是有孤獨的感覺,孤獨不是寂寞」,最後在電話裡,李昆霖忽然用有點急促的語氣說出這話,不知道怎麼回應的我無言以對,但當下其實我內心想說的是,在滿街你無法分辨文本的、普普式的卡漫媒體圖像浪潮中,有誰還這麼現代主義的在乎孤獨與寂寞的細緻差別呢?...
傾聽高靈的聲音:閱讀李昆霖的心靈圖像 Listen to the Voices of the Great Man ⎯ Lee Kuen Lin’s Map of the Psyche
<本我的象徵:人獸山水,三位一體> 在原始社會中,天然的石頭常被指認為精靈或神的寓所,而「靈」(spirit)也因此成了宗教與藝術象徵中的臨界點。同時期,動物也常用來象徵人類的原始本能,在東西方的很多原始藝術裡,人與動物,或人獸合體都是常見的圖騰。這些神秘的表達,通常具有長...
內空間的旅行 – 觀看李昆霖《獨腳仙行旅圖》A Journeyinto the Inner Space ---Watching “Journey of One-Legged Deva”
獨腳仙奇傳 民國年間,傳臺灣府城市郊太子廟一帶,有奇獸,獨腳,雙瞳,雌雄撲朔,能化身,一為二,二為三,三為多。形廓與獸相仿,身敏捷;無限於時空時爾來,乎爾去,穿梭自如。其名:獨腳仙。 性好居於山水天地間,常出遊於曠野林間,偶與我族結交為友。嗜酒好樂宴,漫談天地南北,醺醺然奔...
孤獨者的樂園 A Paradise for the Lonely One
1991年,李昆霖從部隊退伍,一個年青小伙子,用孤獨的行腳在現實的社會中,開始進行生命的探索。十多年來,「孤獨」一直是他訴說的重要主題 ,也是他在存有的深淵中,在語言的斷裂之處,來自生命基底最深沈的訴說。在藝術創作裡,李昆霖的「孤獨」並非現實的再現,而是在生命歷練中,內在思...
轉境 - 談李昆霖2006年「憬」個展
一個符號,可以是任意、一種偶然生成的事物,及一種可以通過某種不言而喻的或約定成俗的傳統或通過某種語言的法則去標示某種與它不同的另外的事物。---愛恩斯特‧那蓋爾 其一 經常,在觀看李昆霖的作品時,我們不免對他所使用的語彙或者稱之為符號產生揣測,到底畫框裡的圖像是否為男性的陽...
蕭瓊瑞寫李昆霖
文 / 蕭瓊瑞 2005.01.17 一九九○年代初期,李昆霖和幾位文化大學美術系的校友,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旁,成立了一間「邊陲文化」藝術空間。所謂「邊陲」,既相對於之旁的文化「中心」而言,也相對於台北的「現代藝壇」而言,更相對於一般社會大眾所認知的「美術」而 言。...
黃宏德寫李昆霖 II
文 / 黃宏德 2005.01.16 那我開始分析李昆霖的作品, 這個人的情趣, 出於內在而不外化, 然而外化又保持了內在。 其實這種人最可怕了, 卻不致於可惡, 要是李兄能弄出個可惡來看看也── 台南有位書家叫吳昭明, 吾人看吳兄的作品,...
黃宏德寫李昆霖 I
文 / 黃宏德 2005.01.06 在我看來根本沒有南台灣藝壇, 在一個沒有藝壇的地方就這麼的產生了一位藝術家,很是可喜, 我們說它可喜什麼。 不如看看作品, 果然有一點淡淡的可喜, 再仔細看,非也,那可喜轉換成深深的可喜。 我們又說,如果沒有了畫(作品)...
bottom of page